close

  易國祥《中國青年報》(2015年01月13日02版)
  武漢電視問政2014年期末考兩場“問作風”,有一句話在被問政的區委書記們口中頻頻出現,那就是“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”。對此,觀眾和網友說,武漢電視問政已經4年,中央反“四風”轉變作風也已經兩年,為什麼短片曝光的作風問題仍然那麼初級和原始,有些問題甚至反覆出現?
  7個主城區有4個區的熱線打不通,好不容易找著人了,要麼是臨時有事在外,要麼是在回值班室的路上;居民投訴十多年的一堵圍牆,畢女士近期奔走10個月,如果不是走進問政現場,她恐怕還要奔波在路上;本是山清水秀的新城區,水源空氣被污染,村民的無奈和採訪記者的唏噓,每年都一樣,只是地點不一樣;多年來,三任村支書吃喝打白條20多萬元,讓小本生意人苦不堪言,也讓曝光現場的相關領導非常震驚;上班和值班時間被暗訪,在崗人員的瞌睡被打擾,值班人的醉酒被驚醒,相關領導的回應仍然是整改;評論人白水一直關註一個小區違建,他演示了去年和今年拍攝的小區俯瞰照片,結果違建今年更甚。
  這讓人聯想到生活中的一種常見現象,一幫朋友相聚,總有個別人需要大家等候,你打電話催,對方不是說快到了,就是說在路上。其實,他可能剛出發,或者還鏖戰在另一個酒桌和牌局之中。在這個時候,“在路上”就成為了托詞。
  習總書記說“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”,其主旨是強調作風建設不是一陣風,要永遠堅持,要不斷深入,要化為一種習慣,要成為一種常態。轉變作風只有起點,沒有終點;沒有最好,只有更好。但不是對固疾陋習的容忍,不是解決問題“按下葫蘆浮起瓢”,更不是陰奉陽違乃至頂風違規。
  點評專家說得好,很多事情錶面上看是作風問題,背後卻是利益問題。基層的問題有些領導不是不知道,有些困難地方,領導不是沒有去,之所以貌似充耳不聞、視而不見,裡面不排除利害權衡、理念傾向和感情深淺。而有些基層幹部的作風問題,根子卻在上級領導和機關的作風示範上。
  於是,“選擇性”、“應景式”、“突擊式”、“表演式”的作風建設也就應運而生。呈現出來的就是,有人走在路上,有人還在泥潭;有人聲音在路上,腳步停在起點;有人當面在路上,背後往回走。於是,“生個娃10個月都生下來,社保升個級10個月升不成”成為這次問政的一個典型案例;久拖不決的問題,問政之後當夜得以解決,已經給人帶來審美疲勞。
  轉變作風,領導們是不是一諾千金、重信守義,幹部們是不是趕路,作風是不是在轉變,是否真的處在“最後一公里”,百姓心裡是清楚的。在“系統永遠在升級”,“問題年年似相識”的現狀面前,官員們感嘆“路漫漫其修遠兮”,群眾怕是心都涼了。
  解決作風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,也容不得懈怠和拖沓。上級領導必須摒棄利益指向,出於公心解決問題,為工作作風做好示範。那些處於困難之中的群眾,那些亟待解決的社會積弊,那些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之處,需要幹部們馬上到位,精準出手,有效解決問題,築牢長效機制,再也不能以“在路上”來寬慰自己、失信於民。  (原標題:改變作風不能總是“在路上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n65pnsts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